出门5分钟,出汗2小时,炎热的三伏天才刚刚开始,就有一种要融化掉的感觉。
酷热闷湿的天气里,人们自然想靠寒凉食物来消暑散热,绿豆汤、冰西瓜成为了很多人的不二选择。
你可能不知道,一味“贪凉”会导致寒气入体,累积新疾。其实,三伏天也要适当吃点“热”,保持体内寒热平衡。
中医养生讲究“不时不食”,夏季正值葡萄、龙眼、荔枝上市的季节,适当食用这些温热性的水果可以改善肠胃功能,促进人体基础代谢。
蔬菜中,南瓜性温健脾,可加强肠胃蠕动;韭菜补肾温阳,可增进食欲。
食用时应注意控制食量,阳虚体质、脾胃虚寒的人可多食用;但体质湿热、阴虚内热、患有急性结膜炎的人应慎食。
夏天吹空调、喝冷饮容易使体内寒气过重。
食用羊肉、牛肉等热性肉类可以温阳散寒,补中益气,尤其适合夏季手脚冰凉、气血不足的人食用。
古语有言“伏羊一碗汤,不用开药方”,足以见羊肉在伏天的效用。但是食用热性肉类时要注重荤素搭配,温凉互补。
如吃涮羊肉火锅时,要多吃些白菜、冬瓜、青菜,以平衡温凉寒热。有牙痛、上火、发烧感染症状和体质偏热的人,应忌食热性肉类。
三伏高温闷热,许多人都会出现食欲不振、体乏无力等“苦夏”的症状。
古语有“头伏饺子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”的说法,这时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面食,出一身汗,能够带走体内的大量热气,解暑降温,开胃理气。
可多以热汤面、热粥等热食作为主食,缓解吃过多冷食给身体带来的不适。茶饮中红茶性温,很适合脾虚胃寒的人食用。
盛夏适当吃点辣也有助散热,早在唐朝孙思邈的“千金要方”里就提到,“辛主发散”,即辣味食物有助于将体内的热气消散。
现代的科学研究也表明,辣味食物能让人体各部位血管扩张,如此一来身体就会散热。对于湿气重的地区来说,夏天吃辣还能给身体“除湿”。
在烹制菜品时,适当加入葱、蒜、辣椒等温性香辛料,不仅能增香提味,还可以杀菌解毒,调理肠胃。
其中富含生物活性物质辣椒素,能促进消化液分泌,可开胃、消食,还有助降低血压、保护心脏,并且能加速癌细胞死亡,而不会损害健康的细胞。
夏天可以常吃新鲜的辣椒,其中富含维生素C,有助增强免疫力。辣椒最好不要油炸,否则其保健效果会大打折扣。
俗语说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,生姜味辛性温,散寒解表,适合体质偏寒的人食用。
炒菜时加点生姜,可温胃祛寒;与大枣、红糖等搭配可代茶饮,暖身补血,缓解女性经期疼痛;吃海鲜时可佐食姜汁蘸料,能够杀菌驱寒。
大蒜素能促进人体对维生素B1的吸收,具有杀菌、降血脂、抗癌等功能。
大蒜素遇热也会失效,因此尽量生吃大蒜,并且最好捣碎成泥放10~15分钟后再吃,这样更有利于大蒜素的生成。
洋葱的辣味成分是有机硫化物,研究表明,有机硫化物具有抗菌、抗癌、抗炎症的作用,同时可清除体内自由基,具有抗氧化功效。
洋葱切开后在空气中放置过久,或者高温加热等烹调方式,都会使有机硫化物含量减少。因此,洋葱最好的吃法是生食或短时间清炒。
芥末中黑芥子素和白芥子素水解后会生成挥发性的辣味物质———异硫氰酸烯丙酯,这种活性物质有助防癌。
芥末对鼻子具有强烈的刺激性,最好不要单独吃,可放入饺子醋或酱油里食用。
冬天天气干燥,会让人皮肤感觉干干的缺水状,如果在室内开暖气,干燥的情况就会更加严重,甚至会发痒。那么冬天皮肤干燥怎么办呢?下面跟着小编一起看看了解一下吧!
女性除了在穿着上要御寒,在日常生活里也要注意御寒。比如你出门前的装备或是回家后的第一件事,还有你的洗澡水是否过烫等等。
大家都知道一年之际在于春,立春的到来就像是获得了重生,但是在立春的时候也是有讲究的,您知道立春养生的原则有哪些吗,在立春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养生呢,那您知道立春的时候女人吃什么能够养生吗,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。
现在正是季节更替的时候,夏季已经渐渐远去,秋季慢慢来临。在秋季的时候,我们要格外注意养生,有很多茶饮是比较适合秋季养生的。那么,秋季养生茶有哪些呢?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。
大寒节气已经到来,气候也变得寒冷,大寒时要多为身体补充能力,那么在大寒吃什么好?大寒养生应该怎么做?下面小编会一一介绍的给你。
很多人喜欢在做菜时放一些生姜来提味,生姜除了可以做菜、去痘印、擦头皮、泡脚外,那么,生姜的作用都有那些呢?一起看看吧!
春季是四季之首,这时候万象更新,也是养生的重要季节,研究表明春季多吃这些水果蔬菜可以防癌抗癌、降低疾病、延缓衰老,那么,春季养生吃哪些食物有这些功效呢?下面跟着小编一起看看。
大家肯定不知道在不同的季节有相应的养生粥。推荐一年四季不同的粥类,在不同的季节可以喝相应季节的粥类。不仅可以美容养颜,还可以达到下火的功效。
冬季是人在四季中最适合进补的季节,而在冬季可以用下几种方法进行进补及养生工作。而且这个时候的可以内外双管齐下的进行养生工作。
春季养生吃什么好?春季正是养生的好季节,对于肝脏来说,春节也是肝气最为旺盛的时候,因此在春季饮食上我们要注意养肝护肝,那么春季养生吃什么好呢?下面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吧。